继续教育学院鲁绣抽纱工艺保护与传承调研
7月23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调研小组一行人来到山东省博物馆鲁绣研究中心,受到省博鲁绣专家的热情接待。
鲁绣,是中国八大名绣之一,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亦称“衣线绣”,是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以暗花织物做底衬,以彩色双股合捻的衣线为绣线,采用齐针、缠针、打子针、滚针、接针等针法,选取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鸳鸯、芙蓉花和蝴蝶等内容的刺绣品。
鲁绣是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外部大环境和鲁绣本身工艺复杂等的原因,手工鲁绣难以传承和延续,亟待政府的扶持和保护。基于此,我们组织了这次调研之旅,去实地考察调研鲁绣的现状,和与鲁绣有颇深渊源的人交流,掌握第一手的宝贵资料;探索鲁绣作为宝贵的手工财富,在现代家居生活中的传承和应用;举办精品鲁绣展览,通过网络等媒体宣传鲁绣,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鲁绣。
鲁绣研究中心专家带领调研团队同学参观了馆藏的珍贵鲁绣作品,结合实例对鲁绣的每一个种类和手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我们有了第一手的资料搜集和详尽的鲁绣知识的了解。参观完毕,团队成员与鲁绣研究中心专家进行了详细交流,通过交流,大家了解到鲁绣大师们极力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组织鲁绣研究班,学习班;以山东省博物馆为依托进行宣传展示;开发机绣产品,几乎以假乱真。只看正面的话,完全看不出是机器制作,这节省了人力成本,使价格降低,可以少量生产。积极开发新的产品,专家指出现代鲁绣的发展和传承,瓶颈是没有好的设计人员,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参与到鲁绣设计中来,为传统手工艺术注入源头活水。设计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有创意的绣花图稿。最后,和山东省博物馆鲁绣研究中心达成协议,设计主题性鲁绣画稿,譬如婚庆礼品系列,非洲动物大迁徙系列、齐鲁民俗系列等。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知道我们国家现在还有好多与鲁秀艺术作品一样的艺术精华,它们由简单的兴起,在特定的时间传承下来,这期间经历了种种变更,虽然外表在变,千百年来一直存留下来的却是它们深深的文化精神韵律。深深打动我们的也是这种无法用语言来传承的艺术精髓。虽然时隔多年,很多艺术作品以渐渐融入了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但对于这些艺术作品我们应当让这些瑰丽传承下去。



